科研团队3 晶态功能材料课题组

发布者:肖金兰发布时间:2023-11-16浏览次数:1197

团队介绍

段海宝,博士,教授,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批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CS Cent. Sci.Coord. Chem. Rev.Inorg. Chem.Dalton Trans.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江苏省“333工程”项目、中国博士后项目、江苏省博士后项目以及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南京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2次。

研究方向:晶态分子机器的设计合成与功能性质研究。

赵海荣,博士,高级实验师,江苏省科技副总。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Inorg. Chem.J. Mol. Liq.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江苏省产学研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2项、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获南京市自然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

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冯文彬,副教授,2019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eram. Soc.J. Mater. Chem. CAppl. Phys. Let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项目,曾获中国硅酸盐学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题科研创意奖。

研究方向:介电、铁电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功能材料及具有储能性能的先进功能材料开发。

陈昕,讲师,2021年博士毕业于北海道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承担和参加了多项日本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研究方向:多孔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花秀妮,讲师,2021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Chem. Commun.Inorg. Chem. Front.Dalton Tran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研究方向:分子基介电铁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性质研究。

李志娟,讲师,2022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Appl. Catal. B: Environ.Energy Storage Mater.SmallGreen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

研究方向:纳米催化剂合成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方面的研究。

团队研究方向

1)晶态分子机器的设计合成与功能性质研究

(2)功能材料、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电介质铁电及储能性能调控

(4)多孔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5)分子基介电铁电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性质研究

学术成果

课题组成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 Central Science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Materials AdvancesChemical CommunicationsInorganic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可提供资源平台

交流合作

团队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默奥大学)、多家优秀企业(江苏贝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中源盛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与领域内知名学者和企业优秀经理的常态化科学交流。

学生成绩

团队内定期开展组会讨论,每位同学均有机会与课题组老师进行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锻炼文献阅读和论文写作能力。课题组与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组内多名本科生作为主持人承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表多篇SCI论文,申请多项专利。多名毕业生去往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参加要求

1)认真勤奋,肯吃苦,不拖延,愿意投入大量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

2)有主观能动性,积极完成实验任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3)有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基础,课题组定期开展组会讨论,组内同学需轮流进行文献汇报;

4)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联系方式

花秀妮790099205@qq.com

关闭